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
“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原意是有组织的社团或行会,大约兴起于11世纪末,相当于中国的北宋时期,欧洲此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中世纪欧洲的教育本来是由教会所垄断,欧洲各地教堂和修道院兴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到了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当时教会学校渐渐已不能满足需要,由此一些教会学校便扩大规模,发展成为具有世俗性质的大学。
大学形成之初,学生和老师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也像城市中其他各行业手工业者和商人那样,组织成类似行会的社会团体组织,从教会和世俗统治者那里争取到自治权和其他某些特权,逐渐形成了大学,主要研习神学、医学、法律和艺术等学问。当时的大学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学生组织掌握,由他们聘请教师,有权处罚和解雇渎职或不称职的教师,主要分布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另一种是由教师组织操纵,这种大学主要分布在法国北部、英国及北欧。这两种类型的代表分别是意大利波伦纳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其中巴黎大学的模式纷纷为其他大学所仿效,它成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典范,12世纪中叶形成的英国牛津大学也是模仿巴黎大学而建立起来的,到1209年剑桥大学又成立,成为英国大学教育的“祖庭”。
§牛津大学
一、牛津城与牛津大学之起源
举世闻名的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其起源要上溯至12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国南宋时代。由于牛津大学在牛津城内,因此我们讲牛津大学之前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牛津城。
“牛津”一词其实是英文“Oxford”的意译,这和其他翻译的西方国家城市名称不同。“Oxford”一词是由两个词连缀而成,一个是“ox”,另一个是“ford”,在英文里,“ox”意为“公牛”,“ford”当“渡口”讲,“渡口”在古汉语中叫做“津”(像“天津”本意为“天子渡口”)。这样将“ox”和“ford”合起来便是“公牛渡口”,即“牛津”。牛津既是一座城市又是一个郡。作为城市的牛津,城南是泰晤士河与彻韦尔河的汇合处。牛津的泰晤士河延伸大约6公里,这一段又被称为伊希斯河。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了,后来为对付丹麦人的进攻而建立了城堡。诺曼底王朝期间又在城周围建起了城墙,有相当多的居民。然而此时的牛津仅仅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之所以会如此闻名全球,仅仅因为这里有牛津大学。
曾经英国人如果想去大学深造,一定要去海峡对岸的巴黎大学,但1167年前后,巴黎大学拒收英国学生,这些英国的学子们一下子给来了个措手不及。于是这些学生和一些教师开始聚集在牛津讲学和研习,牛津大学由此诞生。
二、牛津大学的学院
要知道牛津大学初创之时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这些新来的青年学生血气方刚,与当地的一些居民屡有冲突,甚至引发了不少群殴事件。由此造成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更有甚者还打出了人命。学校的老师和学监们也为此头痛不已。一方面为了管理这些爱闹事的学生,另一方面也为了使日渐增多的学生有一个固定的栖身之所,牛津大学渐渐地有了学院。学院并非是按科系划分,而是一种管理学生的单位,类似于部队按师团营连排划分一样。顺便再这里提前说一句:也就是在1209年,一批学生为了躲避打架斗殴而离开了牛津大学,往东迁至剑桥,在那里上学,这就是剑桥大学的起源。
学院的命名各具特色。像“基督教堂学院”是因为在这座学院里有牛津最古老的大教堂。“王后学院”是为了纪念爱德华三世的妻子。“万灵学院”是为了纪念英法百年战争中牺牲之英灵。更有意思的是“布拉斯诺兹学院”,意译过来就是“铜鼻子”,因为此学院大门上原本有个铜门环,不过现在已经是文物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学有一所“新学院”,大家可千万别望文生义,此处并非咱所理解的那样,它建立于14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朝,六百多年过去了,仍然叫“新学院”——话虽如此,估计包浆都老厚了吧。截止到1979年,牛津大学共有学院37所,成立的时间不尽相同,可以说横跨了七个多世纪,这些学院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结构和布局:一个或几个四边形院落,四周用楼房围城一个方框,有教堂、教室、图书馆等,中间是庭院或花园。
三、漫步牛津
英国人极其尊重传统,而牛津是英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之地,所以牛津整体民风上以保守著称,即便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牛津也是保王派的基地之一,许多人是查理一世的铁粉。反观牛津大学内,许多传统的仪式一直保留至今,这些仪式大多起源于14~16世纪,相当于中国元明之际。如今几个世纪过去了,牛津的学生和教师们仍旧保留,成为牛津大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方说,每年2月10日,牛津大学的师生、牛津市长和士绅们都要参加一项活动:在圣玛利亚教堂举办的追魂弥撒,当然并不是某个人的葬礼。故事还是发生在14世纪,某一天,牛津大学的学生又与牛津市民起了冲突,从吵架到大打出手,以至于发展为了大规模的群殴事件,据说一直打了三天三夜,死了好多人。后来经国王裁决,市民应负主要责任,遂于2月10日为被打死的学生举行追悼仪式,并捐款40便士,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各个学院也有不同的仪式。比如基督教堂学院,每天21:05时总要敲钟101下以提醒学生们按时归校。这一习惯源于16世纪,那个时候基督教堂学院有101名学生,而且学生大多是纨绔子弟剑桥与牛津英语区别,他们经常下了课就出去吃喝玩乐,甚至彻夜不归。为了约束他们,便开始了这一习惯,一敲就是四百多年。又如在王后学院,每年圣诞聚餐时总会吃一道特别的菜——野猪头。据说是由于一个学生在山上遭遇了一头野猪,野猪十分凶猛,学生在几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抄起一本亚里士多德的书,大声喊到:“这是希腊文,噎死你!”把书塞进野猪嘴里,幸运的是野猪真的就噎死了,学生得救了。后来为了纪念这名学生和亚里士多德“显灵”,学院从此便在圣诞餐会上吃野猪头。
四、牛津大学名人录
牛津大学久负盛名,一方面由于它是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而且有各种古老的传统,另一方面也由于它诞生了诸多的名人巨匠。比如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他是爱琴文化克里特文明的发现者,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发掘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从而证明了《荷马史诗》并非单纯的神话传说,而是有史实根据的。另外还有两个思想家:文艺复兴时期的托马斯·莫尔,启蒙运动时期的约翰·洛克,以及近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奠基人波义尔等。
§剑桥大学
一、剑桥的朝圣之旅
剑桥这个地方最早是剑河上的一个渡口,约公元40年,罗马人在剑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并在此安营扎寨。作为城市的剑桥,它位于伦敦北80公里,与牛津相距100公里。到11世纪时又建起了几座修道院,从此成为英国人精神生活中颇为注目的地方,剑桥英文叫Cambridge,同“牛津”一样,也是意译过来的。
前文介绍过,1209年,一批为了躲避群殴而从牛津大学离开的学生和老师们在此创建了剑桥大学。在剑桥城,蜿蜒的剑河穿城而过,剑桥大学最美的地方也就是剑河两岸。在青翠的丛林和草地间,一座座学院沿河排开,像圣约翰学院、三一学院、圣凯瑟琳学院、女王学院等。不过最值得一看的是考波斯·克里希蒂学院的“时间吞噬者”,它其实是一个时钟,于2008年9月19日正式揭幕剑桥与牛津英语区别,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参加了揭幕仪式。这个被称为“最奇怪的时钟”,没有指针和数字,却有一只大虫子“吞噬”时间剑桥与牛津英语区别,因此被称为“时间吞噬者”,提醒着人们时间易逝,光阴不返。中国也有类似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由于剑河穿城而过,所以也就有了许多桥,其剑桥大学内最著名的莫过于叹息桥和数学桥。叹息桥的上面盖了顶子,跟隧道似的,两边有一排排窗户。至于叹息桥是怎么来的,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有一些不听话的学生违反了纪律,被学校责令闭门思过,当他们经过这里时,不由得心生叹息,叹息桥便由此而来。不过最著名的当属数学桥,位于女王学院前,乍一看感觉很平常,传说这座桥最初是由牛顿设计的,,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靠木板相互借力而成桥。因为有了这个传说,数学桥声名显赫,名人效应嘛。但是,这个传说并不靠谱,因为根据考证,数学桥建于1749年,而牛顿在1727年就逝世了,而且数学桥上有钉子。有人说,女王学院有学生想搞清楚桥的结构,于是便拆了它,却再也装不上去了。这就更荒唐了,英国人这么尊重历史古迹,为了研究就把它拆了,太没道理了,更何况又是牛顿设计的。不过话说回来,正是由于这些子虚乌有的传说,尤其是与名人有关的名胜,更多是一种人们对贤者的崇敬吧。
二、剑桥的成长历程
剑桥大学在创立之初,当地政府害怕学生们像在牛津一样跟市民乱打架,要求导师们严格监管学生。几时年后,一位名叫雨果的主教按照牛津大学的模式,在剑桥大学也建立学院管理学生,由此建立了第一座学院——彼得豪斯学院。1318年,由罗马教皇下圣谕,承认剑桥大学是“综合学科研习之学府”。但直到16世纪初,剑桥的声誉还是和牛津没法比。后来伊拉斯谟到了剑桥,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新的科学成就,剑桥开始腾飞。1546年亨利八世建立了三一学院,至今仍是全剑桥最大的学院。学院门前有一颗苹果树,据说就是掉下苹果砸着牛顿那棵树,当然原来那棵树已经死了,出于对学者的敬仰,剑桥师生因此补种了一棵新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补种了多少棵。到了17世纪,剑桥的学术声望突飞猛进诞生了一大批在科学史上属于里程牌式的人物,如号称“欧洲最优秀的学者”的巴罗,以及他的接班人,经典力学的创始人艾萨克·牛顿。19世纪时设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令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走到了世界最前沿。不光自然科学,人物领域也是群星耀眼,如军事家克伦威尔,文学家拜伦、弥尔顿,哲学家培根、罗素、维特根斯坦,此外还有进化论的发现者达尔文,经济学家凯恩斯等。可以这么说,伟大的大学培养了伟大的学者,而伟大的学者又在衬托着伟大的大学。正是这些巨大的光芒,让剑桥大学成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大学之一,其光辉在世界大学上都无出其右。
三、泛舟剑河
当然了,对于中国人而言,剑桥的名字是与“康桥”和诗人徐志摩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后来又于1928年秋故地重游时,即兴赋诗一首,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宛如一曲美妙的轻音乐,不仅表达了中国新月派诗人的雅致情怀,更再现了剑桥无比美丽的景色。最后我们一起泛舟剑河,朗诵徐志摩的诗篇,并欣赏着剑河的美景。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017年3月20日
丁酉年二月廿三
资料来源
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文聘元著《西方地理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姜守明、贾雯著《世界大河文明》,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英语口语培训班_英语培训机构排名 - 学好英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gsyl/qzgl/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