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A+B思维,自我价值提升也许用得上它
上周末和果儿爸聊天,聊到一些员工就像鸡肋般的存在,人很聪明,也很会算计,从不逾越公司的规章制度,但会踩着公司底线游走在职场上,比如说,公司规定9:15为上班的考勤时间,那绝不会在9点10分以前到公司,往往是踩着点跑进公司的,生怕公司薅了TA的羊毛;你让TA干啥,TA就干啥,从来不会去多干一点,也不会多去想一想怎么把手头上的工作做的更好,很多事都需要掰碎了,递到TA手上;.......
种种的表现,给人的感觉就是差那么一点,但你又很难量化TA到底差在哪里了,你说淘汰吧,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让他OUT的心服口服,更何况,人家还摆出一副:“你炒我啊,炒了赔钱就行了”的姿态。
果儿爸觉得人家没错啊,公司就是这么规定的,人家只是按照规则来而已。那工作上未发挥主观能动性,可能是与我的绩效目标设置的有问题。
我苦笑:“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工作的认知不同,自我的要求也不同,我怎么去考核TA,总不能说去考人家的价值观吧。没准人家还觉得,我拿这个工资,就干这么多活,干多了我还吃亏了。亦或者,我觉得这样挺好啊,干嘛搞得那么累呢!“
这让我想起了十七年前发生的一幕,当时我在一家公司做OA系统开发的主管,说是主管,其实手下只有一个兵,那个时候我们是5天半工作制,周六需要上半天班。有一个周六的上午,刚上线的一个功能模块出现了几个BUG,影响了业务部门的使用。
按照我的做事逻辑,加一下班把问题解决了,别人能正常使用系统了,自己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周末时光。
所以也想让这个兵在周六的下午和我加一会儿班把缺陷解决了再走,结果人老人家说下午有其它安排不能加班,也不想加班。于是呢,我用自己的做事方式去度量了他,觉得他不能急工作所急,难以理喻,一翻理论之后,就强制要求他加班把任务完成了再走。让我没想到的是人家立马提交了辞呈,拍拍屁股走人了。
这个教训,是我管理生涯中,给我上的令我终身难忘的第一课。从此以后,我就把“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度量别人”纳入了我的“不为清单”中,无论在哪个公司做管理,我再也不会去对别人有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或评价了,TA若对自己没有太多要求,那么在我这里就是能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到就行了。虽然相声《我惯着他》的段子都是讽刺,但现实就是如此。
如果躺平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平凡也是很好的,但往往还心存不甘。
前几天,在走廊里,听到几个同事在那里聊天,说自己的同学挣了大钱,并抱怨:“我们这些坐办公室的啊,拿个死工资,啥时候能赶上别人一个零头啊,现在物价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
他们的心声,之前我也有过,至少迷茫了两三年,我没有好的职场环境,我没有好的升迁机遇,我没有人脉......总之,在出现挫折和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时,就会抱怨别人,感觉自己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老板手上的。所以,在那段时间内,非常没有安全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患得患失上了,终日惶恐不安的情绪吞噬着自己,糟糕极了。
我也尝试以跳槽的方式,试图去改变这种自以为不得志的局面。当我拿到A公司offer的时候,我却退缩了,在临近入职的日子,我纠结要不要去向老板提辞呈。为了缓冲一下选择的压力,我决定一口气休完了十二天的年假,一来是即使离职我也要把年假休完才走,二来利用这段给自己放假的日子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选择。
在A公司诱人的高薪与现公司的感情之间摇摆不定,我记得,在假期结束的最后1天,娃爸不仅亲自上阵给我做了长达6个小时的思想工作,还找了朋友做我的说客,其目的就是想让我留下来。
后来,我留下来了,做出这个选择,绝不是娃爸他们说服的结果,而是,我想通了一件事:我的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老板决定的。A公司能开出高薪,也是因为他们对我有需要,而我的能力及经验刚好符合他们的要求。按照A公司的岗位要求,我也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将会重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这对我的个人成长是没多少帮助的,所以我选择沉淀。
虽然职场环境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我的心态因那个offer从此改变:认真做人,踏实做事,安安静静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一切交给时间与市场。
那有人问,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呢?涨知识、涨技能吗?
如果是从众的去盲目报课拿证,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是按需而来,那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只有针对自我价值提升点,投入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也会是你换工作的标价。所以找到自我价值提升点很重要。
那么,怎么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提升点呢?
升维打工人思维方式为岗位老板思维,有了这个思维认知,不仅能帮你看清自己在工作中真正的知识/技能需求,还能驱动你获取知识/技能行为的发生。
你不是在给别人打工,你只是在成就自己
作为打工人,我们付出了劳动,然后获得一份还可以接受的报酬,你给我那么多钱我就干这么多事,在这个雇佣关系中,这种交易也算是公平(如果不公平,也许你早就走了,你能留下来,也是权衡各种利弊之后,还觉得有利可图),如此以来,好像谁也不欠谁的。
我让B同事帮我统计一组数据,TA很积极也很规律的执行了快一年了,每次发给我的就是一张原始数据清单。前几天,收到数据后,我默默的问了句:“你收集这么长时间了,从这些数据里,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或问题?”TA懵了:“我要做这个吗?你没告诉我呀?”
你看,在这种心态驱动下,我们往往会习惯按部就班完成岗位要求就够了,因为我已经胜任现有工作啦。听起来好像也没毛病,一般公司,招兵买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领导对你的期待,可能也是让你负责管好你坑里的萝卜就行了,如此,你便索性把自己给躺平了。
如果有这个心态,你就输了。
你以自己当时的价值,竞标到这个公司,我想你看重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个公司给你多提供的那三五斗米吧,没有让你能力发挥的平台,那不就是个空壳公司嘛,还跳个毛啊?
但往往,我们入职后,就慢慢忘了这个平台了,觉得能让自己得心应手开展工作的都归因是自己能力所在,反过来嫌弃平台问题种种,心存抱怨总感觉老板入账的钱都是你给挣的,虽然这是人之常情,心理学的术语也是这么解释的:
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的特征懂点A+B思维,自我价值提升也许用得上它,称为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的称之外归因。
比如一个人在出现挫折和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时,只会指责别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不能做客观的判断,这属于外归因,
反之,遇到挫折和打击总会把事情的原因向内去指责自己,让自己带有负罪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不能依据当下的情况,做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这属于内归因。
但事实上能动英语价格,你的成绩是你的能力与平台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离开了这个平台,你啥也不是。你不是在给别人打工,你只是在利用平台成就自己,因为你才是自己人生的CEO;在你所负责的一亩三分地里,你才是真正的老板,我权且把它叫做岗位老板.
所以,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就是老板,那么拿出老板的心态来做事,那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公司的平台是自己能力提升的训练场,把公司给我安排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
老板说让你管好自己坑里的萝卜,那此时的你领悟到的,可能再也不是岗位中“负责”这个层面的,例如:给萝卜浇浇水、施施肥、除除草这些日常的事务了,既然是管好,怎么滴也得去想想怎么个“好”法,例如:土壤环境是否合适,受光条件是否合理,温湿度是否适宜,品种是否优良,客户喜好是否匹配,投入产出比是否值得.......
你看,一旦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视角立马就不一样了,我们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更深远的去思考问题了,也有的放矢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如此以来,你的能力提升了,坑里的萝卜也与众不同了 ,兴许还能卖个好价钱,请问老板不给你加鸡腿给谁加呢?除非老板眼瞎。
用A+B思维,结构化”岗位老板“思维
当我们以老板的心态来做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做了岗位要求的内容,也创造了价值,超出了老板期望的这一部分价值,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有些员工所差的那么一丢丢,而正是这一丢丢,才是你增值的点,也是你升职加薪最好的理由。
用老板的心态打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有难度的,因为这个概念有点抽象,尤其是对还未养成这个思维的人来说,可能还没有头绪去找到抓手启动这个思维。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提升自我价值,不仅需要完成岗位要求,还要做一些超出老板期待的工作。假设我们把前者定为A,后者定为B,那么用A+B结构化一下”岗位老板思维”,是不是就更清晰明了了。
其实呢,A+B这个概念,是日本的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提出来的,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把工作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常规工作,一个部分叫额外能创造价值的工作。即A=常规工作; B=额外能创造价值的工作。
常规工作,不名思意就是你的正常工作,这一部分工作考察的就是出错率,只要没出错,你就能拿到你常规工资。
大前研一说,当你的老板要你做A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A+B,这样老板才会给你涨工资,这是因为做好了工作A只能拿到你们之前说好的工资,而做了B你才给了老板一个理由让他给你涨工资。
由此可看出,我们没被涨薪的原因,就是你一直在做常规性的工作,就是我前文所说的你只是在按职责要求种萝卜,从未去想B部分即怎么种好,那么只能获得那个常规性的工资。
前几天,我让A同事给我反馈一下TA跟踪项目的质量问题,TA也积极地把问题反馈上来了:“因为一个小改动单,在产线上出了问题,停拉了。”你看,TA这就是在完成常规任务,收集问题反馈问题,是不是没毛病。
但我为什么对这个反馈不满意呢?因为我在收到反馈后,随口问了一句:“为什么会在生产线上出现这个问题”,TA就不知道了。
迫于我的压力,TA才去项目组询问,最终得到的答案是:”开发人员改动了,以为影响不大,就没让测试人员测试,结果这个问题就暴露在生产线了。“作为一个项目监管员,追根溯源问题的真相,也就是B的这部分,才是价值所在啊。
用A+B思维,迭代提升自我价值
现在你已经知道A+B思维是怎么回事了能动英语价格,你可能会问:这架子有了,是不是还得有招数啊?是的,下面就是A+B思维落地的具体操作步骤兴许能帮到你:
第一步:拆解一下自己的工作结构,找到自己工作的A和B。
例如:我每天下班回家到睡前,也就4个小时时间,但有很多事情要做,忙不过来怎么办呢?按照A+B思维,我把自己要处理的任务进行了罗列及分类,A(常规):准备第二天的便当、拖地、给娃洗澡、大宝家长群事务处理;B(创造价值):运动、陪娃读书/游戏、写文章、家庭活动策划。
第二步,提高A的效率,留时间给B
如果A已经很满了,即便你找到了B,那也没时间去做B,你看我在第一步列的清单,如果串行来做,B的工作打死我也没法全部做到的,所以我选择做简单的水煮便当,煮菜期间我还可以拖一下客厅和厨房,把串行的工作并行去做,给娃洗澡、大宝家长群事务的活外包给娃爸(借力成事的工具也得用一用对吧),这样效率就提上来了。
第三步,落实B,并转成了额外价值
我的B部分,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所以都需要一一去落实。我身体好,娃成长了,家庭关系融洽了,这便是已转成额外价值了,虽然写文章不能为我变现,但因为要不停的思考,脑子用的多了,记忆力好了很多,更何况,我的逻辑是,忙碌在自己喜欢的事上,我就很少想去剁手了,不乱花钱,就相当于赚了,也算转成额外价值了。
第四步:将已产生价值的B,转为A
娃的中文阅读习惯已经养成,家庭活动策划方式已固化,所以我就把这两个转为A,并把这个A转派给娃爸去处理了。
第五步:找到新的B,重复二、三、四步骤。
我现在找到了新的B,那就是给娃英语启蒙以及我的写作。因为我转成A的部分已经转派给娃爸了,所以有时间去做新的B了。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里,B中每一件事都可以再细拆。
所以说A+B思维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不断的迭代,有目的的去迭代补充搞定B的知识与技能,你的能力也会螺旋式的提升。
我对A+B思维的应用
我之前说过了嘛,我是一个懒人,所以非常排斥疲于救火的事,搞得好像很忙碌似的,以显得我很重要,没我不行的样子,但有个毛用,问题只是临时被解决了,根没去,你依然是处理问题的中心。
那我想懒的高级,就得想办法不要让自己陷进问题或事务缠身的漩涡中,所以经常会在完成常规工作(绩效考核、日报查阅、参加会议、工作汇报......)后,反复思考项目、系统问题产生的原因,再去设计规避这些问题的方法,制定出规则,把这个方法或规则推广落地,评估改进效果确实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等其正常运转后,就将此任务转成日常工作,交给同事们去监督执行了。
所以,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方能动英语价格,业务部门给我的部门贴的标签就是“立法”、”普法“、“执法”机构,我们制定的规则,都是有一定权威性的,项目在此规则下井然有序的运转后,我就去找新的B,来优化改进规则。
我常对同事们说,我们不能像开发人员一样天天忙碌加班工作,因为我们是制定规则的,天天去朝令夕改,不得把整个研发部门几百号人折腾死吗?
所以你要问我忙不忙,我会告诉你经常我是整个部门最闲的一个,基本大半天都把一天的工作干完了,有时间的时候去监控一下体系运行的情况,时间富裕会思考其它可以增值的东西,这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如果不这样做,我会浑身不自在。
本文由佚名发布,不代表英语口语培训班_英语培训机构排名 - 学好英语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zcjh/2219.html